“Made in china”形象转变 “中国制造”越来越好

         “以前非洲客商对‘中国制造’的评价不高,而现在,他们购货时指名要买‘made in china’。”10日,广州白云摩托车配件批发商批发市场一家做对非业务的老板陈细保告诉记者,他03年入行,07年有了自己的品牌,见证了“made in china”的形象转变之路。
        近年来,中国外贸持续增长,“中国制造”凭借较高的性价比极大地满足了国外消费需求。在“made in china”在全球蔓延之时,也有不法分子制售侵权假冒商品,让“中国制造”在一些海外消费者心中成为了“山寨”和“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2010年,中国国务院成立了全国打击侵权假冒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中,通过打击制售假冒维护“中国制造”的海外形象成为该机构的工作重点。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期、“中国制造”在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份额的快速拓展,维护中国产品海外形象、培育国际竞争优势的任务变得更为紧迫。
        今年4月,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方案》,要求在加强中国出口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出口非洲、阿拉伯国家、拉美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商品,严厉查处跨境制售侵权假冒商品违法行为。
        中国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于彬介绍,为了更好的开展“清风”行动,中国海关总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开发了“知识产权移动查询系统”,帮助查验关员及时核查货物知识产权状况、快速现场判定侵权嫌疑;建立侵权企业黑名单制度,加强对有侵权记录企业的监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31日,中国海关采取保护措施708批次,案值8030万元人民币。
        此外,中国质检部门也在“清风行动”中通过严格的质量监管维护“中国制造”的形象。截至10月,质检系统从输非商品中查获检出不合格商品4732批次,禁止出境不合格商品1322批次,货值3907.76万美元,规模比2014年有明显减少,反映出输非商品质量问题有所好转。
        近年来,通过政府倡导和市场倒逼,建立“中国制造”良好形象已在不少中国外贸经商者的心中生了根。陈细保的公司所在的白云摩托车配件批发市场成立于1995年,多达700个租户中有超过80%的租户从事对外贸易,走在占地5万平米的摩配城内,记者不时可以看到非洲客商的身影。
        结合对非摩托车配件贸易的多年经验,陈细保向记者吐露了自己的感受,“以前有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谋取利润,制售假冒货、劣质货,使得‘中国制造’的可信赖度降低。要想长久发展,我宁愿多花时间和成本做高品质的配件,在非洲人心中建立良好的中国品牌形象。”
        尽管打击力度逐步加大,但近年来假冒伪劣奢侈品、电子产品、服装等产品的伪装手段也日渐高明,各种A货甚至超A货层出不穷,识别真伪的难度加大。
        “除了引进先进的扫描设备、对研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针对辨别难度日渐加大的现状,我们对重点商品(比如奢侈品、电子产品、服装、日化等)的现场开箱查验率已达到10%-20%。”中国黄埔海关法规处副处长何成锷告诉记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陈溯)